“我興楚鄉·創在湖北”
近年來,省委、省政府高度重視返鄉創業工作,出臺系列措施,創樹“我興楚鄉·創在湖北”返鄉創業品牌,促進了人才回鄉、項目回遷、資金回流,為穩定和擴大就近就地就業、促進縣域經濟發展、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。
在新時代的創業浪尖上,懷揣夢想的荊楚兒女們正在生動演繹著各式各樣的創業故事,他們是如何一路乘風破浪,創造財富,幫扶鄉里的呢?
湖北人社持續推出【返鄉創業新熱潮——我興楚鄉·創在湖北】系列報道,今日請看沙洋縣克鏵家庭農場負責人雷鳴 的創業故事。
“小蘑菇”撐開“致富傘” ——記沙洋縣克鏵家庭農場負責人雷鳴
3月22日,位于沙洋縣毛李鎮瞄集村的克鏵家庭農場的生產車間內,只見雙孢菇、草菇長勢喜人,工作人員正忙著采收、分類、裝箱。與農場一路之隔的地里,鋪著一長溜一長溜的稻草,掀開稻草,下面赤松茸長勢正好。

“這是今年引進的新品種,3月中旬就已經上市了,價格還不錯。”家庭農場負責人雷鳴說。
雷鳴原是毛李鎮三坪村人,做過餐飲、秸稈回收、打過工,如今在瞄集村成立沙洋縣克鏵家庭農場,主要從事秸稈回收,發展蘑菇種植等產業。目前,農場已形成平菇、雙孢菇、草菇、赤松茸、荸薺等特色菇類種植。

創業路上有拼勁 困難面前不低頭
1993年,雷鳴來到荊門城區謀生,靠著勤勞雙手,他淘得人生“第一桶金”。但他當時并不滿足于現狀,于2001年回到毛李鎮成立了一個農業機械合作社,開著農機跨區作業,收入也勉強過得去。
偶然一次看新聞,說秸稈回收可變廢為寶,雷鳴突然有了想法。經多方打聽,他得知福建省有企業大量收購秸稈。于2015年開始大量收購秸稈,用大卡車送往福建,硬是將一車車毫不起眼的秸稈變成了白花花的鈔票。
正當干的起勁的時候,2018年春節前的一場大火燒掉了他所有的希望。從外收集的近1000噸秸稈堆放在一個倉庫,后因產生的沼氣導致了火災,這一場大火讓雷鳴損失200多萬。無奈之下,他只身前往深圳打工。
2020年初,不服輸的雷鳴又回到了毛李鎮,籌集了200萬元建起了蘑菇棚,開始發展蘑菇種植。在福建籍技術員的幫助下,一年下來,盈利10多萬元。

然而,命運似乎在反復考驗雷鳴。2021年,由于疫情原因,技術員來不了本地,由于缺乏技術指導,這一年雷鳴又虧損30萬元。
在關鍵時刻,沙洋縣委、縣政府及時伸出了援手。在縣委組織部的協調下,曾集鎮的肖堰村、高陽鎮的辛巷村、馬良鎮的北港村采取入股方式,與雷鳴的家庭農場進行捆綁式發展。當年,這三個村分別入股50萬元,年分紅5萬元,雷鳴獲利近60萬元。

有了政府的幫扶,靠著這股拼勁,雷鳴的事業終于有了很大的轉機。
致富之后不忘本 帶領群眾齊發展
“2022年底,我們跟著雷鳴學習種植蘑菇,將每畝冬閑田的利潤提高至3000元以上,不僅讓群眾的腰包‘鼓’了起來,村集體也增加了收入。”毛李鎮和議村黨支部書記馮成剛高興地說。
3月中旬至4月中旬,毛李鎮的三坪、和議、雙店、魯店等村迎來了大球蓋菇及赤松茸的豐收。在雷鳴的帶領下,周邊15個村充分利用冬閑田,共發展大球蓋菇及赤松茸種植超過600畝,而每畝的利潤超過了3000元。如今,在毛李鎮,大家種植蘑菇的積極性明顯提高。


先富起來的雷鳴并沒忘記身邊的村民,凡是到克鏵家庭農場學習蘑菇種植技術的村民,他都是毫無保留的教大家。
俗話說,同行是冤家。大家都種蘑菇,會不會對雷鳴形成競爭?
面對疑問,雷鳴坦言:“蘑菇種植規模越大,品種越多,市場的競爭力就越有優勢。”
對于今后的發展,雷鳴的心里早就盤算著一盤“棋”。一旦蘑菇種植達到一定的規模,品種跟上市場需求,他還會發展蘑菇產業深加工。
通過向熟人打聽,自己上網查證,雷鳴了解到俄羅斯、巴基斯坦等國十分缺乏此類商品,如果將各種蘑菇制成熟食類產品,遠銷到這些國家,不僅拓寬銷售渠道,還能增加蘑菇產業的附加值。
“在我創業的時候,很多人曾經幫助了我,如今,我也要回報社會。”雷鳴是這樣說的,也是這樣做的。

吸納周邊村民在他的克鏵家庭農場就業。疫情期間,他曾向沙洋縣人民醫院捐贈過價值2萬余元的蘑菇;向瞄集村捐款2萬余元,用于村集體改善公共設施;捐助數名貧困學生……
來源:湖北日報

